面对信息泄露,个人要较真执法要零容忍时间:2019.06.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买了一套房,没多久就接到各种各样的推销电话,一天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从售楼商铺到装修设计,从家居建材到小额贷款,电话那头不但准确报出了自己的姓名,甚至连楼盘房号也一清二楚……

如果这是一条新闻披露的主要内容,相信许多人都会为之吃惊———倒不是为事件本身所惊住,而是吃惊这样一个事情居然也会成为新闻,因为这样的现象生活中太常见了,以致大家都习以为常。

买了房,装修公司就仿佛跟踪而至,换了新车,保险公司业务员可能是最关心你爱车的人,刚生下孩子,推销幼儿产品的电话就找上门了……在当下的生活中,这些还能正经八百地算是一个事情?哪怕清楚背后的猫腻所在,知道自己信息被泄露是骚扰的源头,但人们常常也会选择沉默。

绝大多数人司空见惯乃至见怪不怪,但也偏偏有人较真。浙江诸暨的市民小朱就是一个,他因为自己信息被泄露,不断遭到推销电话的骚扰,在忍无可忍之下,决定向警方报案求助。

这已经是一个新闻,但更大的新闻还在后面。

先是接到报警后的警方对此展开了调查,侦查发现,泄露信息的“上家”系某装饰公司的设计师骆某,其在工作之余还做着倒卖楼盘信息的“小生意”,而骆某获取房产信息的“上家”还有两个;随后,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骆某等三名被告人被检方提起公诉,法院判决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成立。

公、检、法三家为捍卫法治文明迅速开展的行动可谓卓有成效。按照正常程序,随着法院的一纸判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被告人将付出代价,正义已经实现。但新闻在这里还没有结束。

媒体继续报道,诸暨市检察院对此案非常重视,同时又展开了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审查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对非法销售、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源头的装修装饰公司、房产公司及时依法处理,同时就该案的办理情况向诸暨市建设局及装修装饰行业协会发出工作函,要求以个案的整改推进行业规范整治。

诸暨市检察院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似乎不算个事儿的案子高度重视,进而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道理并不复杂。由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普遍性,权益受到损害的决不会仅仅只有向司法机关求助的小朱一人,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案件,背后反映的可能是整个行业的乱象。从源头杜绝此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问题,肩负公益诉讼职责的检察机关必须及时出手。

看似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却有望成为促成行业革新的契机,应该为市民小朱和公检法机关点赞。

假若没有小朱的较真,“买了一套房,没多久就接到各种各样的推销电话”,就多半是庸常生活里似乎该有的一部分,充其量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不可能激起任何涟漪;假若没有执法司法部门对恶的零容忍,检察机关也只是按照一般程序行使职能,即使案件最后得到完全执行,其意义也很可能只会局限于个案而已。

必须较真,不能容忍,一旦社会建立起了这种氛围,就一定能从源头上杜绝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